歲月如梭,幾個小時後,2021要轉換成2022,頗多感觸!外科醫師沒有手術的日子一定不好過,吳明和身為一名資深胸腔外科醫師,經常與病人家屬有以下的對話;問「這肺結節是否需要達文西手術?」答:「用不著花一二十萬流行達文西,你從家裏開車到五公里外朋友家,非開保時㨗不可?」問:「醫師,是內視鏡微創手術?」答:「是胸腔鏡手術,小傷口,不是以前的大開胸」問:「是單孔手術?」答:「自從西班牙那位醫師,開始唱導單孔手術,我跟隨做了幾十個,覺得有些病人適合單孔,有些反而不適合!」問:「開刀時,你會在旁監督嗎?」答:「我親自執行手術,因為我現在打網球,也不想輸給年輕人!」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科奇才

  • 外科奇才的産生可遇不可求
  • 外科奇才的形成出自年輕人內心的熱忱與勇氣
  • 外科奇才的培養不單靠制度,需要因材施教
  • 外科奇才如果品格無瑕疵大家不要去埋沒他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五十六年,我就讀國防醫學院四年級,暑假我跑到東港向一位婦產科名醫誠心請益,希望能留在他身邊學習,他爽快地答應了,我開始進入婦產科領域,在他指導下,開始接生,聴胎音及産檢。民國五十八年我自國防醫學院畢業,當時,這位名醫聘請了海軍總醫院的外科主任到他們東港的綜合醫院兼任,我也因此認識了國防醫學院前輩學長,他當時說:「不論你要走外科還是婦產科,我都會幫你的忙。」

  畢業第一年,在海軍陽字號驅逐艦服務,第二年服務於梧棲海軍醫院,第三年轉到海軍總醫院的外科,也就是在東港兼職的外科前輩的引進,讓我正式步入外科行列。畢業後第四年,我被派到了澎湖海軍醫院的外科,當時的海軍軍醫署長正推動海軍軍醫培訓計劃,他的理念:「我們海軍要為了培養軍醫人才,進到三軍總醫院訓練五年後再回來海軍」。為此我才有機會到三軍總醫院接受完整的訓練,因此我們同班同學都是十年退役,我與海軍軍醫署簽約,我需要在軍方多服務四年,因此十四年才退役。我內心一直充滿喜悅,外科實力因而奠定。

  我之所以進入胸腔外科,是因為我進到三軍總醫院後,只有兩個住院醫師,我和小我一屆的學弟,因為這位學弟只在三總不足一年就離開了,因此第一年住院醫師只剩我一個人。第三年住院醫師時,外科部主任施純仁教授首倡住院醫師R3早日固定次專科。當時很多外科次專科學長要找我,同年無競爭者,所以我順勢變成了大家搶手的對象。當時我思考:如果訓練期限到我回海軍,開心臟、神經外科都不太容易,購買醫療設備可能有困難,後來覺得胸腔外科可能是最適合我的科別了,尤其當時南部胸腔外科的前輩很少,所以第三年住院醫師我就開始進到胸腔外科。之前的前輩都要R4完才能固定外科的次專科,我剛好是第一個梯次進入胸腔外科的次專科,無形中讓我能趁早接觸胸腔外科。當時胸腔外科姜希錚主任領導下,還有巫國順學長及60期學長陳政隆醫師等,他們都非常的努力,我就跟隨他們的腳步,不久巫國順學長退伍,當時我R4已經做了不少大手術。我的第一個食道重建病人,數十年後竟然在台南相逢,如今想來,實在是非常有機緣。印象深刻的事其實非常多,姜希錚醫師擔任主任時,有一次我替一個病人動右全肺部手術,手術中分三個葉,一葉接一葉切除,姜主任回來就問我怎麼做,我一五一十的告訴他,他就笑笑地說:「還不錯啦!病人還不錯啦!但是不是這樣做啦!」我現在想來也覺得非常有意思。我剛進胸腔外科時,陳政隆學長他當總醫師,他是60期,我是63期,我覺得他非常勤勞,每次他要到病房做氣管切開或氣管鏡時,都會打電話約我一起做!從他那裡學到非常多,他甚至把辦公室當作實驗室,我們自行細胞染色及顯微鏡判讀肺癌,他的工作精神、對人態度,給我很大啟發,所以我對病人家屬也是非常誠懇、詳細說明、視病如親。

 因為早前和海軍總醫院簽約了,所以我只能在三軍總醫院待五年,民國六十七年回到海軍總醫院,南部很多胸腔外科的病人都轉到我手上,很高興能夠一展長才!之後,我也會從高雄左營到台南結核防治院義診手術,救活了不少病人。我內心充滿喜悅,很多咳血的病人我把他們從死亡邊緣成功救過來,去年我在台灣醫界雜誌發表了一篇回顧四十幾年肺結核手術。民國七十七年進入成大醫院擔任急診部主任及胸胸外科主任,執行了相當多肺結核之手術。很榮幸也在成大醫學院任教當教授。

  這些年來,我都鉅細靡遺地統計我哪一天開了甚麼手術,後來到成大醫院後,因為那時候成大剛創立,所以我就當了第一任的胸腔外科部主任及急診部主任,那時我開始用excel檔紀錄每個病人的資料,並劃分系列,至今要尋找當時的病例,仍然可以在資料庫找的到,日後要教學、要寫論文,都能在這個資料庫中去尋找,氣管、食道重建、肺結核的手術,都成了我寫論文最詳細的臨床數據。

 我經常省思我做的手術是否完美,這是我從當住院醫師以來的習慣,我喜歡在外科中執手更危險、複雜的手術,包括現在,雖然我已77歲,我仍然可以從早上連開十小時的手術,這可能是我從三軍總醫院就開始培養的。軍醫院退下來後我到市立民生醫院待了一兩年,我就到板橋亞東醫院,因為我敬重施純仁教授,常常希望能再和他一起合作!當時我們在亞東醫院和尊重的老師一起相處,後來他當了衛生署長,推動許多醫療策略及制度,他的工作精神,他對醫療體制的偉大貢獻,值得後輩尊重。我經常演講:台灣醫療演進及外科進展,必定描述施純仁教授的偉大貢獻。

   我對每個病人在手術前都要做「沙盤演練」,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我一定要更謹慎、更精準,避免每種手術合併症,並且深切的檢討,我現在在國防醫學院一年一次幫學生上課,在成大我是幾乎每個禮拜五早上都幫學生上課。現在我著重在「如何改變歷史」,因為我們胸腔外科,我在榮總實習時、在三軍總醫院當住院醫師時,胸腔引流裝置都是非常的複雜,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新型的引流袋,病人只要接上胸管,就能引流空氣、水,並且不逆流!目前我也正在尋找機會大量製造,也引進到課堂上,且都取得很好的臨床成果,主要是他方便、便宜、實用,不只在台灣,更能擴展到全世界,徹底改變胸腔外科的歷史!

文章標籤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管病變可分為良性氣管腫瘤,惡性氣管腫瘤,氣管外惡性腫瘤侵襲氣管,先天性氣管狹窄,氣管插管或腐蝕性損傷引起的氣管狹窄。手術方法包括切除一段氣管,擴大形氣管成型術,螺旋氣管成型術,聲門下雙瓣膜分割和望遠鏡式吻合。影像學仔細評估氣管病變,正確選擇手術方法,可以為氣管病變的手術提供良好的效果。麻醉時利用小插管有助於氣管成型術。氣管吻合術最好使用單絲可吸收縫合線。 氣管狹窄患者的平均氣管切除長度為3厘米,最常我切6.5厘米。氣管疾病應仔細評估,通常在切除患病組織後考慮在正常氣管的組織進行吻合。如果在吻合口處存在張力,吻合口可能會撕裂並分離,導致疤痕組織形成並發生狹窄。通常氣管成型術,為了緩解吻合張力,宜固定頭頸部,防止吻合口漏。針對良性氣管腫瘤與惡性侵襲氣管的病人,我在2009年首次發表螺旋氣管成型術。這手術適用於氣管病變位於頸胸交界處時。為了防止術後食道彎曲,通常在氣管吻合之前將氣管兩端的1.5-2 cm與食道分開。聲門下狹​​窄手術通常涉及聲帶和喉返神經受傷的風險。為了解決聲門下狹窄,我在2011年首次發表了一種新技術,該技術涉及在甲狀腺-環形軟骨的中裂之後進行的伸縮式吻合術。與環狀氣管切除術相比,該手術可以保留環狀軟骨和周圍組織,以確保牢固,安全地進行喉氣管吻合,並減少對喉返神經的傷害。歷經數十年的手術,我很有外科成就感。

文章標籤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胸腔引流袋研發之心歷路程

 

我告訴自己,終於研發了一種輕巧實用的胸腔引流袋!不忍再看到我的病人,胸腔手術後,提個又大又重,使用前先裝入500西西水的胸瓶!

英國醫師Playfair1871年首先應用水下引流,治療一個膿胸病人,而後150年來,水下引流成為胸腔手術或者是胸部的其他疾病治療的重要傳統輔助利器。54年前(1967)我當見習醫師的時候,看到胸腔外科手術的病人,必須要用一個玻璃瓶做為水下引流,瓶子連接到一個很龐大的抽吸機器。46年前(1975)我開始當胸腔外科住院醫師,因為醫學進步,胸瓶連結一個比較精巧的機器抽吸。胸瓶連結機器限制病人的活動。1988年我到成大醫院,因為台灣醫工進步,開始使用塑膠胸瓶。五年前,我開始思索,想打破傳統,用比較輕巧的引流袋來替代胸瓶。人體實驗委員會的同意下,經過多次的實驗研究,我發覺引流袋非常管用,容易排出胸腔引流液及空氣,而且抗逆流。最初,我把引流袋右上角剪一個小洞,以利排氣,但是所剪的小洞,當病人把引流袋放在床上,會讓液體流出來,粘污床單。而後尋求一片不織布,替代引流袋的右上角,可以透氣且防滲漏。有這個概念,我找量產的廠商,但是似乎技術上或價格等各方面未能如願。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找到一廠商願意合作量產。但是原來的不織布比較不容易鎔合,我們應用另種不織布,同時增加一隻輔助管。胸腔引流袋終於定型。人體實驗委員會的同意下,自始引流袋我親自應用在將近六百個病人,而且經過審慎的觀察與測試。歷經多年的思考研發,終於有了成果,期望這胸腔引流袋讓台灣所有的胸腔外科醫師賞識。回想四、五十年來我使用胸瓶,歷經很多挫折,因此獲取很多心得。在醫學院我要經常教醫學生,有關胸瓶的原理,包括單個胸瓶、兩個瓶子、甚至三個瓶子的引流裝置作用與學理。胸瓶使用不當,造成的問題屢見不鮮。我多麼希望水下引流的胸瓶裝置,以後能夠走入歷史。花了數年心血,終於有了輕巧實用的胸腔引流袋,讓胸腔手術病人更加安全及方便。

文章標籤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漏斗胸之手術


漏斗胸是前胸壁之肋骨、 胸骨及肋軟骨生長異常,造成胸廓向內凹陷。因此減少了胸腔容量,心臟及肺受壓迫,導致心瓣膜異常,降低心臟血流及肺容量。之前手術方式是整型肋軟骨,目前用納氏手術(Nuss procedure)。在全身麻醉下,在兩側腋中線附近以2-3公分傷口,在胸腔鏡引導下將薄鋼板放置胸骨後方,使凹下的胸骨及肋骨頂起。手術時間約1至2小時,但是曾手術過的病人,手術困難度增加,手術時間長。較嚴重之漏斗成年人,視情況,需要兩支鋼板,才能有預期效果。術後引留出胸腔內之殘存空氣及術中滲血。

 

目的

矯正胸廓之凹陷,增加胸腔容量,減少胸廓異常壓迫心臟及肺。

矯正時機

Haller index大於3.25或心肺功能障礙或嚴重影響外觀都會建議手術矯正胸廓畸形。在任何年齡均可進行手術,但在兒童早期開刀可讓心肺及骨骼正常發育並減少對小孩的心理影響,效果較成年後為佳。理想的年齡是在6至12歲左右進行,術後的疼痛與恢復較快,年紀小的病人,手術可以改成較小鋼板放在肋骨胸骨前之皮下,往後易於拔除。年齡較大手術後疼痛越大,矯正效果較差。

術前評估

包括病史及理學檢查以了解家族史及活動受限狀況。正面及側面胸部X光攝影評估胸骨內凹程度。心電圖、肺功能測定、心臟超音波以評估心肺功能。胸部電腦斷層可以計算Haller index,通常 Haller index 大於3.25 會建議手術,也是健保給付的標準。

 

手術合併症及風險:

1. 疼痛造成不敢深呼吸、咳痰,而肺炎、發燒,嚴重者可能呼吸衰竭。

2. 傷口感染:輕者換藥即可慢慢改善;嚴重者,必要時可能要取出矯正板及抗生素治療。

3. 由於微創手術傷口小,置放矯正板通道窄,因此在器械穿過時也可能傷及心臟,影響生命。

4. 術後活動或復原期因姿態不良偶見矯正板位移,需重新手術固定。

漏斗胸出院衛教:

1. 術後第一天臥床休息,第二天床邊活動,第三天下床走動。

2. 撿拾物體時避免大彎腰,宜蹲下再緩慢站起來。

3. 避免側身壓床起身,可雙手抱膝蓋後起身或躺下,以防矯正板位移。術後一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及彎曲胸腰,一個月後可以正常活動。

4. 三個月內勿提重物與劇烈運動,像跑步、打球之類碰撞性運動以免植入物移位。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帶麻痺

 

前言

左右返喉神經有如細絲,出自兩側迷走神經,主掌聲帶功能。左側迷走神經到達主動脈弓之前分出返喉神經,跨越主動脈弓下方後環繞主動脈弓向上返回氣管,最後進入喉部。而右返喉神經由迷走神經分出,環繞右鎖骨下動脈後再返回喉部。返喉神經緊貼氣管、食道、及甲狀腺,因此氣管、食道、及甲狀腺之病變都有機會侵及返喉神經而影響發音。主動脈、心臟、氣管、食道、及甲狀腺的手術皆有機會牽連返喉神經而影響發音。

聲帶麻痺的原因

發生原因包括特發性麻痺(31.11%),腫瘤(31.11%),手術(28.89%),外傷,腦部疾病,全身性疾病和其他原因(2.2%)[1]全甲狀腺切除術是甲狀腺癌的治療方式,沿返喉神經進行剝離,即使沒有犧牲神經也可導致聲帶麻和聲音嘶啞[2]

發生率

2020年一篇文章,甲狀腺切除術有1764條返喉神目測完整,仍然有 18條神經的信號完全消失,另97條神經的信號部份消失,術後11例(61.1%)聲帶完全麻痺和16例(16.5%)出現了暫時性聲帶麻痺[3]。在2019年一篇文章, 920例手術中有53例(5.8%)和1296例神經中有55例(4.2%)發現術後聲帶麻痺, 12個月後,14例完全恢復聲帶功能和8例接近完全恢復[4]。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進行了甲狀腺切除術430例, 整個系列中6.2%發生短暫性返喉神經損傷, 2.5%永久性單側聲帶麻痺[5]。韓國一篇文章,共有2636名因甲狀腺手術患者發生了聲帶麻痺(0.7%短暫性和0.2%永久性)[6]。意大利一篇文章,術後喉鏡檢查434名患者,返喉神經永久麻痺佔0.7%,暫時麻痺佔6.7%, 6個月後87.5%和12個月後89%聲帶功能完全恢復[7]。另一篇文章152例甲狀腺切除術,返喉神經麻痺麻痺率為11.2%。這些神經中66.7%的聲帶麻痺完全恢復, 永久性返喉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為3.9%。 平均恢復時間為9.6個月[2]

單側聲帶麻痺

甲狀腺切除術後單側聲帶麻痺至少六個月才須矯正,因為到時會改善,除非手術過程中神經明確切斷。

 

神經監測

預防性甲狀腺切除術中,神經監測的現狀迄今為止,進行的分析所示,尚未達到顯著減輕返喉神經損傷  [8]。術中神經監測的不良影響:一名39歲因多結節性甲狀腺腫接受全甲狀腺切除術的婦女出現了需要插管的喘鳴。雙側聲帶麻痺原因是術中使用神經監測儀,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高單位測試[9]

文獻

1.         Toutounchi, S.J.S., et al., Vocal cord paralysis and its etiologies: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research, 2014. 6(1): p. 47.

2.         Pantvaidya, G., et al., Does th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recover function after initia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hyroidectomy? Laryngoscope Investigative Otolaryngology, 2018. 3(3): p. 249-252.

3.         Yuan, Q.,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Outcomes of Vocal Cord Function in 1764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s with Visual Integrity During Thyroidectomy. Thyroid, 2020.

4.         Heikkinen, M., et al.,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Natural Outcome of Vocal Fold Paresis in 920 Thyroid Operations with Routine Pre- and Postoperative Laryngoscopic Evaluation.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2019. 43(9): p. 2228-2234.

5.         Harness, J.K., et al., Total thyroidectomy: complications and technique.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1986. 10(5): p. 781-785.

6.         Lee, Y.S., et 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yroid cancer in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J Korean Med Sci, 2010. 25(4): p. 541-5.

7.         Dionigi, G., et al., Postoperative laryngoscopy in thyroid surgery: proper timing to detec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 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010. 395(4): p. 327-331.

8.         Henry, B.M., et al.,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mittent intraoperative neural monitoring for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 during thyroidectomy: a PRISMA-compliant systematic review of overlapping meta-analyses. Langenbecks Arch Surg, 2017. 402(4): p. 663-673.

9.         Misron, K., et al., Bilateral vocal cord palsy post thyroidectomy: lessons learnt. Case Reports, 2014. 2014: p. bcr2013201033.

文章標籤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694337ed0edb468f4adcbf27815b0a2.jpg

Youtube 影音報導連結 https://youtu.be/_zifYX8QlbU
 

文字報導  https://n.yam.com/Article/20191126233986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臺灣醫療技術進步,但現今許多醫師卻感慨醫療環境惡劣,醫護人才流失與短缺,多少與醫療工作條件、環境不佳和醫療糾紛壓力脫不了關係。台南市立醫院名譽院長暨胸腔外科醫師吳明和行醫至今50年,在胸腔外科領域已耕耘45年。吳明和醫師表示,能成為一位外科專科醫師,是一種擔當,也是一種榮幸,他喜愛這個專業,40幾年來未曾懊悔當外科醫師。

吳明和醫師,1969年畢業不久後就投入外科行列,並選擇胸腔外科,在胸腔外科領域中深入鑽研,為他帶來挑戰與成就感。吳明和醫師認為,外科醫師擁有的是辛酸、衝擊、與成就,但即使從新來過,他仍會選擇外科作為他的專業。

吳明和分享外科醫師的養成過程,至少要20多年的時間才成熟,包含面臨各種國、內外考試,教育訓練年限;此外,也要不斷進修包含教科書、期刊、病例報告、寫作以及外科技術的演練;他時常自我期許,一個外科醫師必須有藝術家、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4種內涵,把手術視為藝術創作;創作前需要週詳規劃,完成的藝術品,不希望它有絲毫瑕疵,即使有瑕疵,也知道如何補救;在創作之際,需要相當專心,也需要有條有理,面對病人,需有悲天憫人的胸懷。一位醫師必須在心境、體能、學識上有良好的培養,才能負擔此重責大任。

吳明和醫師執刀48年,於12個縣市包含3個院轄市及澎湖離島,共37個醫院的手術室留下主持手術的記錄,在成大醫院留下數千個手術案例;最長一次手術時間長達10多小時;病人年齡,小者剛出生,年長者逾9旬;手術種類以胸腔為大宗,一般及小兒次之;包括氣管成型手術、小兒胸腔手術、食道重建手術、肺移植、胸腺腫瘤手術、肺結核手術、以及胸腔鏡微創手術,都是吳明和醫師的專長。

在如今醫病關係較趨緊張的環境中,吳明和醫師仍把醫療擺在第1位,以救人為先;回想職涯裡很多患者之後和他成為好友,也有曾經邀請他去參加婚禮的,這幾年還有遠在海外透過Facebook找到吳明和,感謝他30年前救命之恩。

吳明和醫師勉勵年輕醫師,要成為外科醫師,必須先肯定自己,選擇自己興趣的次專科,撐住堅苦的嚴格訓練,腳踏實地,並自我要求,在訓練期間決不放棄所有的學習機會,終有一天能「享受」自己的外科生活。院方表示,外科醫師必須經常運動,保持體力及腦力,讓外科生命更長久,吳明和醫師至今仍然每週執行好幾個手術與他熱愛的網球運動,享受他的外科人生。

吳明和醫師,為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南市立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教授、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院長、成大醫院胸腔外科、急診部、門診部主任、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理事長、臺灣胸腔心臟外科學會專科指導醫師、美國胸腔學會院士、肺結核病診療醫師、外科專科、胸心外科、急診醫學專科醫師、加拿大蒙特簍總醫院研究、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等;主治疾病:胸腔外科(肺癌、肺腫瘤、食道癌、縱隔腫瘤)、胸腔內視鏡(微創)手術、食道重建及氣管支氣管成型手術、小兒胸腔手術;專科執照:外科專科醫師、胸腔外科專科醫師、急診專科醫師。(于郁金攝)

南市醫吳明和行醫50年 當醫師就是要救病人
https://youtu.be/_zifYX8QlbU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醫50年歷經胸外45

 

吳明和 November 18, 2019

 

民國五十八年畢業後,不久就投入外科行列。能成為一位外科專科醫師,是一種擔當,也是一種榮幸。外科醫師擁有的是辛酸、衝擊、與成就。要是從新來過,我仍然會選擇外科當做我的專業。我一貫喜愛這個專業,四十幾年來未曾懊悔當外科醫師。我在外科行列中堅定的深入胸腔外科,令我更加挑戰及成就感。

 

外科醫師的養成教育

就養成教育來說,外科專科醫師面臨各種國、內外考試,教育訓練年限,自小學到成為一位外科細專科醫師,至少花上二十幾年的時間。就繼續教育來說,外科專科醫師須隨時隨地進修,包括教科書、期刊、病例報告、寫作以及外科技術的演練。自我期許,必須有藝術家、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四種內涵。尤其是一位外科專科醫師,必須把每一項手術,當做一種藝術創作。藝術品創作前,需要週詳規劃,完成的藝術品,不希望它有絲毫瑕疵。既使有瑕疵,也知道如何補救。在藝術品創作之際,需要相當專心,也需要有條有理。面對病人,需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外科醫師的成就感

一位醫師必須在心境、體能、學識上有良好的培養,才能負擔此重責大任。外科醫師的工作舞台選擇,不得不講究,在大型醫院由於整個團隊成員的合作, 外科醫師可充分發揮他的實力,甚至表現出來的,遠超出他的實力。然而在規模小的醫院,因受限於人力與設備不足,表現出來的成果遠低於外科醫師他原有的實力。由於這個道理,我曾經把外科工作的感受,劃分為「負擔」、「工作」、「享受」等三種情境。設備不足、配合度不夠,易生合併症,即所謂「外科負擔」。設備及配合度差強人意的醫療環境,外科的感受,僅僅是為「工作」而工作。設備充足,配合度又高的醫療環境,會讓外科醫師,在進行手術的整個過程中,都覺得外科手術是一種「享受」。

 

挑戰的胸腔外科手術

 

     我喜愛的胸外手術包括氣管成型手術、小兒胸腔手術、食道重建手術、肺移植、胸腺腫瘤手術、肺結核手術、以及胸腔鏡微創手術。

 

持手術刀逾四十八載

歷經四十八年,在全省12個縣市,包括三個院轄市及澎湖離島總共37個醫院的手術室留下我主持手術的記錄。手術次數最多者,是在我整個外科生涯中最讓我發揮的成大醫院,手術達數千個案。單次手術時間,長者達十多小時。病人年齡,小者剛出生,年長者逾九旬。手術種類以胸腔為大宗,一般及小兒次之。現今我仍然每週執行好幾個手術並例行網球運動。

 

結語

要成為外科醫師,必須先肯定自己,選擇自己興趣的次專科,撐住堅苦的嚴格訓練,腳踏實地,並自我要求,在訓練期間決不放棄所有的學習機會,終有一天能「享受」自己的外科生活。外科醫師必須經常運動,保持體力及腦力,讓外科生命更長久。

文章標籤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99歲老先生罹患下咽癌,感覺吞嚥困難、咳血、聲音沙啞、及呼吸困難等症狀,確診為下咽癌侵犯喉部。近兩個月進食困難,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惡性腫瘤位於下咽部,且侵犯喉部右側。因為癌症病灶侵犯到喉部,除了吞嚥困難,甚至呼吸窘迫,須接受全喉切除及食道重建手術。身為胸腔外科資深醫師,決定以不同之手術方式。手術後,所有醫護及照顧者,盡心盡力照護,也因為這位百歲長者相當配合,順利恢復並愉快出院。

發表Slide Pharyngo-Esophagostomy Following Ablation of Hypopharyngeal Cancer https://doi.org/10.4236/ss.2017.89043)

(手術方式如下圖)

未命名.jpg

文章標籤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