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鋼板治療漏斗胸


「漏斗胸」是最常見的先天胸壁畸型,患者前胸壁凹陷,胸腔空間變小,壓迫到心臟及肺臟,進而使心肺功能也受到影響,有些患者會抱怨有胸悶或心律不整等症狀,使用「骨科鋼板」做微創手術,不僅取材容易,長度、寬度及厚度容易選擇,此材料可塑性高、易塑型,且不需自費購買材料,手術完後效果與自費材料相同(見附圖),手術過程包括縫線固定請見 Youtube: Fixation of bone plate for funnel chest by Prof.Wu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管軟骨腫瘤


一位53歲的男性,乾咳一年以上,住院前一兩週感覺工作或爬樓梯呼吸困難。還好他沒有咯血,易嗆,或聲音嘶啞的症狀。胸部x-光不容易檢查出問題,經過胸部電腦斷層發現氣管腫瘤(見氣管腫瘤CT-1,2)。由於呼吸困難他接受手術治療,氣管切除3.5厘米 ,氣管端對端吻合手術。手術後十天治癒出院。手術影片剪接請見 youtube: Surgery of Tracheal Tumor by Prof.Wu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市立醫院】一位52歲的男性,水電業者,喜愛抽煙,幾個月前開始聲音沙啞,喝水容易嗆,隨後漸漸感覺吞嚥困難,住院前一星期內咳嗽加劇並顯示氣喘的情形,左邊頸部有一個腫瘤並感覺疼痛。就醫時,喉頭鏡發現左側聲帶麻痺,胸部X光檢查發現左頸有一顆腫瘤壓迫氣管,電腦斷層掃瞄顯示,氣管左後側腫瘤,長度5公分 ,並侵犯食道,手術時確認這氣管癌不只侵犯左側返喉神經,同時侵犯食道肌肉層。因此除了切除一段氣管及頸部淋巴節摘除,也切除食道肌肉層。


 


另一位65歲的家庭主婦,有糖尿病的病史,3年前有聲音沙啞喝水會嗆的症狀,最近一個月頸部摸到一顆腫瘤,並且有逐漸變大的情形,就診後經抽吸穿刺發現是甲狀腺癌,右側頸部除腫瘤外並可以摸到腫大的淋巴節,喉頭鏡發現右側聲帶麻痺,電腦斷層掃瞄顯示,甲狀腺癌4公分 合併侵犯氣管,手術時確認這甲狀腺癌不只侵犯右側返喉神經,同時侵犯食道肌肉層。病患經鼓勵即早住院接受部分氣管切除、兩側甲狀腺全切除,食道肌肉層切除,及頸部淋巴節摘除。


 


南市醫胸腔暨食道外科吳 明和 醫師表示,以上兩例為最近市醫手術治療氣管癌及甲狀腺癌侵犯氣管的個案,加上近日鳳飛飛因肺癌過世的消息,希望民眾對身體症狀多加關注。吳 明和 醫師提醒,聲音沙啞、喝水容易嗆,需要盡快做詳細的檢查;除了檢查聲帶,並且要考慮到頸部的氣管癌及甲狀腺癌,以及肺癌、食道癌及胸腺癌等可能性,早期診斷,才能得到好的治療效果。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溜到胸腔  讓一些長者腹痛、吞嚥不適、嘔吐


 


 


一年多來吳明和教授曾經替6患有橫膈食道裂孔疝氣的瘦弱老人家,進行手術,將他()們的胃腸送回腹部解除腹痛、吞嚥不適、嘔吐、易喘的症狀。其中只有一位較年輕55其他五位80歲至93歲,男性女性各三位。


橫膈是分隔我們身體胸腔及腹腔的肌肉膜,而橫膈食道裂孔疝氣,是橫膈肌肉發生鬆弛,其中的食道裂孔異常變寬,使得胃,甚至腸子一起進入胸腔,造成腹痛、腸胃不適進食不易,甚至吐血。由於胃腸進入胸腔,因此壓迫心臟及肺臟,而引發呼吸及心跳問題有些病人因而長期接受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術後不僅消除腸胃道問題,呼吸及心跳問題也穫得改善。


據統計15% 民眾患有橫膈膜裂孔疝氣,但是很多的人疝氣相當輕微,沒有症狀或僅有輕微胃逆流,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疝氣愈大,就會產生症狀,開始覺得上腹痛、飽食感,飯後會覺得胸口不適和呼吸困難,病情嚴重者甚至嘔吐、吐血、解黑便。這6位病患三位病人的胃進入胸腔另三位除了胃連同大腸也進入胸腔,每位都感腹痛、吞嚥不適、嘔吐、其中兩位呈現腸胃出血


橫膈食道裂孔疝氣的診斷有賴胸部X(圖一)消化道攝影及電腦斷層(),手術容易合併症少效果良好。


吳明和教授提醒民眾,若腹痛在吞嚥時覺得有異狀或常嘔吐時要儘速就醫,因為這可能是橫膈食道裂孔疝氣相關病症,值得特別留意檢查包括胸部X消化道攝影檢查及電腦斷層檢查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鼻甲肥厚的夢魘


吳明和


98.06.09


前言


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心願,想把困擾我前後十五年的病史記載下來,提供給醫界同行參考,以便留意中鼻甲肥厚所造成之頭痛病症,減少此類病人的痛苦。回憶每當夜深人靜,劇烈頭痛令我痛苦不堪,無法入眠,起身走動,甚至欲跳樓自殺,又心繫隔日之醫療工作及全家大小之生計,這些情境令我畢生難忘。一般醫學參考書籍,對於頭痛之病因及分類多所記載,台灣也有頭痛學會的成立。網路未發展之前,尋找叢發性頭痛之類似記載較不容易,現在已經非常詳盡。甚至可以搜尋到叢發性頭痛發作的實景錄影,美國一位病患Tony Amabile ()自我錄影,其頭痛發作與我當時的發作一模一樣。但是,叢發性頭痛與中鼻甲肥厚的關聯,描述較少。因此希望我這篇記載對醫界能有所貢獻。


令我痛苦前後十五年的病症


民國七十三年我四十歲,很高興靠自己的收入,在高雄市買了新蓋大廈中七樓之兩戶,打通成一個七十 二坪 完整的住家,我第一次在主臥房旁擁有自己的書房。屈就這大廈建築結構,卧房之窗型冷氣裝置,低於一般位置 五十公分 ,因此睡在床上,我的左臉頰感受冷氣的吹襲。當時我在市立民生醫院外科,沒有手術時,中午回家睡個午覺,醒過來左臉頰及左邊上方多顆牙齒不舒服,疼痛、流眼淚,前額和臉部出汗,一次比一次厲害,一天比一天嚴重。經過牙科朋友的詳細檢查,牙齒沒有問題,但是我已經無法忍受,甚至影響到我的醫療工作。最後我請求他,把我左後上方三顆牙齒陸續拔掉,他每一次拔一顆牙齒,都會說吳醫師你的牙齒很健康也很堅硬。髮膚受之父母,我何嘗不珍惜我的牙齒,可是痛苦難忍,除了拔牙齒也吃止痛藥,之後症狀減輕。民國七十四年,我轉往亞東醫院胸腔外科工作,每週末,我從板橋搭乘莒光號火車回高雄。幾乎每次搭乘火車一段時間後,火車上的冷氣,就漸漸讓我無法忍受。後來,我請亞東醫院的牙科學長,再次為我進行手術,清除原先拔過牙齒之牙床。不用說,免不了需要服用止痛藥。因此,讓我攪不清楚我的痛源在那?症狀暫時緩解是因牙齒、牙床處理?是因服用止痛藥或其它因素﹖民國七十七年我進入成大醫院,負責急診及胸腔外科。民國八十三年開始,左臉頰及左邊上方拔除處又開始疼痛,冷氣或打噴嚏都輕易引發這些疼痛症狀。隨後症狀加劇,發作時,同側眼睛結膜充血、流鼻水、流淚、眼皮下垂水腫與前額和臉部出汗,左側顳動脈痙攣,其僵硬度有如韌帶, 一兩 天發作一次,或一天發生1~2次,讓我坐立不安,起身走來走去。甚至發作時間經常在晚上,睡眠一小時後。因為我下班後常寫醫學論文,較晚睡覺,所以夜深人靜,也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家人全入睡,馬路上來往車輛稀少,而我在熄燈的客廳裡抱頭來回走動,暗自叫喊。我多方尋求意見,查尋文獻及用藥,有位神經外科朋友提及三叉神經阻斷手術。為此,我也考慮到腦部是否長了什麼病灶?


精密儀器核磁共振救了我


為了檢查腦部,民國八十三年我接受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到左側鼻甲相當肥厚。當時核磁共振攝影檢查,花費幾十分鐘時間,平時忙碌的我,獨自在攝影室內感覺非常舒適而睡着。攝影完成後,我非常高興,終於找到困擾我多年的病灶。很快決定,手術切除肥厚的左側鼻甲。


鼻甲部份切除手術經過


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接受局部麻醉切除部份左側鼻甲,手術結束後鼻子內塞滿止血紗條,當天晚上因為滲血較多,需要更換紗條,術後多日服用止痛藥、更換紗條、及拔除紗條。詳細經過,因事隔多年已不復記憶。手術後,服用止痛藥,頭痛病症漸趨緩和。民國八十七年底,天氣寒冷,當時服務屏東市人愛醫院,假日與友人至山地門之山區旅遊,舊疾復發,痛苦不堪。下山後在人愛醫院,安排核磁共振攝影。攝影結果發現肥厚的中鼻甲仍然存在,我終於省悟到,民國八十三年切除的是下鼻甲,而與頭痛病症直接關係的中鼻甲並未被切除。因此,麻煩耳鼻喉科學弟醫師,再次幫我追加一刀,切除左側中鼻甲。這一次局部麻醉手術,過程感受與第一次手術類似。唯一不同的是手術後當天的疼痛,讓我記憶深刻,事後如有演講的場合,我經常提到止痛劑的省思也就是說,我接受鼻中甲手術,對我已增加達80幾公斤的身體Demerol 50 m g是不夠的,打完50mg後我仍舊痛苦難耐,一位同事建議80 mg,打完後痛苦才解除。所以醫療,因人而異,視病人情況適當處理。左側中鼻甲切除後一兩星期,左側鼻子裡面經常因淤積血塊,需要想辦法清除。為此,有一次我用力擤鼻腔內乾涸血塊而造成右耳膜破裂。右耳聽力即刻銳減,經過5~6年右耳才逐漸恢復聽力。然而,最幸運的是,我的左側肥厚中鼻甲被切除以後,逾十年我不再受此病痛折磨,也不會因冷氣或打噴嚏而心慌。留下來的唯一後遺症是,左側上嘴唇輕微麻痺。


感想及結語


頭痛之病因有許多種,文獻及書籍多所描述。而在我的腦海裡,叢發性頭痛誘發原因是否多樣化?這些顱部自主神經系統的異常,來自副交感神經興奮與交感神經抑制的結果,包括最常見的流眼淚,可能來自不同病灶。這令人極欲自殺的鬧鐘式劇烈頭痛,極需進一步探討,許多病灶未檢查出來,就歸類於叢發性頭痛之症候群。隨着儀器及檢查方法的進步,許多特定的疾病,將被檢驗認定。上頜竇之開口緊鄰中鼻甲,肥厚的中鼻甲因而堵住上頜竇之通道。更甚者,打噴嚏的動作,把鼻腔空氣擠壓進入上頜竇,就引發顱部自主神經系統之反應。劇烈陣發性頭痛很快因而發生。困擾我前後十五年的肥厚中鼻甲,讓我的病症撲逤迷離,也讓我的多顆牙齒遭殃。然而,因為我自身遭受的病痛折磨與病痛時的倍感無助,讓我在日常醫療服務工作中,盡量發揮我的愛心、同理心、及耐心。我會想到夜深人靜時,正是病人獨自支撐痛苦的時候,他們需要心理支持及病痛解除。


 


:  www.youtube.com/user/artonio7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位體重都是40公斤 出頭的瘦弱長者,其中一位83歲的老先生,另一位82歲的老太太,他()們都遭受「吃了就吐」的痛苦。前者兩年前開始胸部灼熱感,近幾個月口水極多,需要呕吐才覺得舒服,近一個月吃了食物就吐,最後經過內視鏡、電腦斷層檢查、及上消化道攝影 (圖一)證實消化性食道狹窄,手術後吃了已不再吐食量漸增,順利出院。後者四、五個月前陸續感覺到吞嚥不順暢,服了許多藥物近一兩個月吃了食物就吐,經過內視鏡、電腦斷層檢查、及上消化道攝影 (圖二)證實消化性食道狹窄,手術後也開始進食


市立台南醫院胸腔外科吳 明和 教授表示, 八月十六日 媒體報導,一位老翁因罹患食道失弛症,兩次餓昏,此後,吳教授的門診,陸續來了多位吞嚥困難的患者上門求診。因而,同時間有四位食道狹窄的患者,手術後在同一病房區。除了上述兩位消化性食道狹窄,另兩位食道失弛症患者個別經過別人兩次手術,再次無法吞嚥,而尋求吳教授之手術治療。這四位患者中有三位長者,各相差一歲,分別為83;82;81歲。


消化性潰瘍除了引起腸胃道出血外,也可以引起幽門狹窄;但是偶爾還是會引發食道狹窄,只是後者比較罕見。消化性食道狹窄發生的原因,大多與食道逆流有關。食道逆流容易引起食道發炎,通常需要仰賴制酸劑治療食道炎,若長期未加以控制,將引起食道下端纖維化,進而造成食道狹窄。此病症有時可以依靠食道擴張治療,嚴重者則須以外科手術處理。以上所提這兩位長者,因為病情嚴重,所以需藉由手術方式來解決吞嚥困難的問題。


吳 明和 教授提醒民眾,若在吞嚥時覺得有異狀或困難時,要儘速就醫,因為這可能是食道相關病症的前兆,值得特別留意。除了胃鏡檢查外有時需搭配其他檢查,如上消化道攝影檢查電腦斷層檢查等。吳教授呼籲,需要特別關心我們身邊的長輩,他們是否進食順利?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翁兩次餓昏 原來是罹患「食道失弛症


 


 


一位75歲瘦弱的老先生,兩次餓昏送醫,血糖偏低。最後經過上消化道攝影檢查證實是罹患食道失弛症。這位老先生身高160公分,體重卻只有36.5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只有14,整體狀況只有三個字形容﹝皮包骨﹞。


原來他多年腸胃不適,最進一年多因進食不易而非常困擾,常常食物吃下去後就卡在食道然後又吐出來;家屬常帶他去看醫師,做了5次以上的胃鏡檢查卻都找不到真正原因。經歷兩次餓昏送醫,因此做了電腦斷層及上消化道攝影後發現食道擴張的厲害,並且食道與胃連接的通道緊縮(圖一),食物長期無法下降進到胃部做完整的消化,造成食物長時間蓄積在食道內部而造成食道擴張,此現象在醫學上的名詞稱為『食道失弛症(achalasia)』。這位老先生,經過吳 明和 教授以胸腔鏡手術後第二天就很高興的進食第三天一大早就精神抖擻穿好衣服等待辦理出院手續回家


吳 明和 教授到市立台南醫院服務一年多已經為三位食道失弛症患者,以胸腔鏡手術讓他()們順利進食其他兩位患者一男一女,年齡三十多歲,症狀都是食物長時間蓄積在食道內部,不容易進到胃部,但是還不致於嚴重到像這位老先生兩次餓昏


食道失弛症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賁門擴張治療注射肉毒桿菌,及外科手術外科手術卻是最徹底的治療方法,尤其胸腔鏡手術可讓食道失弛症患者,不再受太多苦而享受美食


吳 明和 教授提醒民眾,若在吞嚥時覺得有異狀或困難時要儘速就醫,因為這可能是食道相關病症的前兆,值得特別留意,除了胃鏡檢查外有時需搭配其他檢查,如上消化道攝影檢查電腦斷層檢查或食道壓力檢查


圖一: 老先生的正面上消化道攝影檢查顯示食道與胃連接的通道緊縮(箭頭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外科醫師的網球腳


~罕見之脛前韌帶斷裂~


吳明和(刊登於台灣醫界雜誌)



前言


   醫界朋友喜愛網球運動者,不在少數。醫師網球盃比賽,幾乎每年都會舉辦。所有的運動,都有運動傷害。打網球的朋友,最怕的是網球肘。我自四十歲起,至今打了二十五年網球,得了兩次網球肘。最近也是最後一次的網球肘,發生在四年前,痛了兩天,第三天網球運動擊球時,緊握球拍保持上翻姿勢,我的網球肘居然不藥而癒。因此網球肘,對我而言,小事一樁。我所要談是網球的另外一種傷害,我把它命名為「網球腳」。


我的網球運動傷痕


祇要躺臥在床上,閒來無事,我就會欣賞自己兩隻小腿及大腳丫。它們非常有特徵。每一次,我都會從各種不同角度,欣賞它們。為了方便記憶,先從受傷較少的小腿說起,左邊小腿脛骨前內側、外側共計八處疤痕,右側小腿脛骨前內側、外側共計十六處疤痕,這些0.2公分 至0.4公分 不等疤痕,來自網球拍的尖銳線頭。打球時我的球拍,經常襲擊到自己的左右小腿。球賽時,往往不在意皮肉之傷的發生,網球運動結束後,回家才發現又有了新傷。再看左右大拇趾旁,各一處,長出約3公分 乘1公分 乘0.5公分 之硬繭,右腳之大拇趾甲及小趾甲,因瘀血,經年累月趾甲呈現黑色。以上之硬繭及趾甲瘀血,皆起因於網球運動之球鞋摩擦。十幾年來,網球運動時,我都穿兩雙襪子,厚運動襪裏面先穿一雙薄棉襪,而我的大網球鞋,型號是US 12 1/2。以上所描述的腳傷,還不是網球腳重點,真正我所謂的網球腳特徵,是我的右腳內側,離開腳底 五公分 處,有一道 五公分 長之手術疤痕,有興趣請繼續往下看。


我的網球腳之前因後果


身為外科醫師,心理壓力相當大,壓力的紓解,有賴規律的運動。我喜愛網球,四十歲後才開始練習及熱衷白天的工作疲勞及煩惱,藉由網球運動拋諸腦後在成大網球場上的奔馳回球,不僅紓解心理壓力也更體會人生道理。我經常藉由網球輸贏比例,測試自己的心理及情緒狀況。心情狀況穩定,贏球機率大於輸球機率。我瞭解我的擊球,少殺傷、重穩定,因此,對我來說,網球的輸贏是標準之心情指標。年過六十,所有器官之質已起變化,反應也漸趨遲鈍。為了與年輕球友之球技比個高下,我必須先準備好自己。因此,我盡量放低身體姿勢,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隨時起步衝刺,救球、擊球。瞬間的起步跑動,我的右腳背楔狀骨部位,於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初開始感覺刺痛。起先,以為痛風復發,也因此開始吃止痛及痛風藥物。九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參加於中正大學舉辦的大專教職員網球比賽,賽中,身體姿勢放低,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隨時起步救球。起步動作中,祇聽到我的右腳喀拉一聲,突然右腳掌無法往腳背彎曲,跑步開始有異常。我告訴我的雙打隊友,我右腳已受傷,他聽不到,因為我六十三歲,他已七十歲聽力不佳。最終,我們還是完成這場球賽,輸贏不用說,讀者已清楚。球賽後,我開始自我檢查,比較左右兩腳,測試腳踝前方,右腳之帶已脫離腳骨附著力處,往上收縮,斷裂處呈現中度壓痛並有些微瘀血。當天,我自行從嘉義開車回台南,駕車時,腳的感覺完全不對勁!簡單的腳背彎曲已不可行,煞車及油門之放開動作必須收動右小腿。回到成大醫院,開始排定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這些檢查確定右腳之脛前帶斷裂,與骨科同事商量,決定九十六年七月一日接受手術。手術時,骨科專家們,打了兩支螺絲釘到楔狀骨上,藉以固定斷裂之帶。術後,打上石膏板及繃帶,也裝上自行操作之止痛藥。一切似乎順利,但是意外就是意外!手術後第二天一早,右腳打著石膏板,身上帶著點滴架,去看個病人。瞬間,突然感覺整個胃一陣痙攣,我意識到即刻要嘔吐,一個箭步往前方垃圾桶衝。不用說,右腳喀拉聲與嘔吐聲齊發,我知道昨天骨科專家們的傑作,被我瞬間摧毀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是否再次躺上手術台?最後決定聽天由命,因為我記得骨科朋友,在手術前參考過文獻,這種罕見脛前韌帶斷裂也可以不手術,祇打石膏固定。平日喜愛活動的我,石膏的三個星期真是要我的命。手術後六、七星期,我不顧一切又重回成大網球場。我心想,一位球友教授,他患小兒麻痺,打起網球來,一般人要嬴他球,可不容易。我的右腳之脛前帶斷裂又算得了什麼!帶斷裂至今,將屆兩年,日常生活沒問題,右腳運動功能約損失30%,平時偶而感覺微微疼痛。


 


結語


欣賞自己的臭腳丫之餘,心想把我這罕見脛前韌帶斷裂病例,描繪出,讓各位愛好網球或不愛好網球的朋友參考。因為這種自發性韌帶斷裂,容易被誤診,斷裂地點為韌帶附著骨頭近處0.5公分 至3公分 ,可以發生在糖尿病或痛風病人,而年齡五、六十歲以上,治療以手術為主,少數病例可以石膏固定。因為我經歷手術後第二天的嘔吐,現在我在巡視病人時,會叮嚀我那些接受胸腔手術的病人,使用含嗎啡止痛藥物,起身時小心嘔吐。也順便叮嚀自己,組織之脆弱度與年齡成正比。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大醫學院前胸腔外科教授吳明和以創新手法,為氣管癌的患者開刀治療,過去腫瘤超過5公分以上就很難手術,採用切除部分胸骨與鎖骨方式,腫瘤10公分仍能手術,為食道癌及氣管癌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吳明和表示,他最近為3位病患完成這項名為「簡單皮瓣用在超短縱隔腔氣管造口」的手術,其中40歲的女性患者在手術後,原本約11公分長的氣管僅剩下約1.5公分,仍能順利造口呼吸,挑戰「超短」的極限,獲得國際期刊的青睞。

他指出,氣管癌或食道癌侵犯到氣管的患者,過去一般手術是腫瘤大約2-3公分長,切除該段的氣管,保留部分的氣管接合後仍能正常呼吸;但如果侵犯的範圍過大,因氣管無法接合只能選擇以氣管支架(類似心臟支架)搭配放射線治療,但效果沒有手術切除好,存活率低。

吳明和將過去用在食道切除的削骨手術,嘗試用在氣管上,切除部分的鎖骨及胸骨後,再將胸前的皮瓣內拉,氣管即使只剩下很小的一段仍能順利造口,讓病患自行呼吸;患者只會有一點骨頭酸痛的後遺症,效果比放射線治療更能徹底清除被癌細胞侵犯組織。

吳明和說,氣管癌雖然較少見,但仍占胸腔癌症的3%,食道癌的患者近年更是明顯增加;由於兩種癌症發現多屬晚期,存活率不高,新的手術方法為患者提供另一項選擇。


吳明和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